病因

  凡能导致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,称为病因。清·徐大椿《医学源流论·病同因别论》说:“凡人之所苦谓之病,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。”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、病源、病邪等。病因学说,是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、形成、性质、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,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  中医病因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,将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、人体内部各种组织结构、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、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等结合起来,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,辩证地探求环境、外邪、精神、体质等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,从而构建中医病因学理论。

  “六气病源”说被称为病因学说的创始。秦国名医医和提出:“六气,曰阴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也……阴淫寒疾,阳淫热疾,风淫末疾,雨淫腹疾,晦淫惑疾,明淫心疾”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。六气病源以阴阳为纲,淫生六疾统于阴阳,为最早的病因理论。《黄帝内经》以阴阳为总纲进行分类,如《素问·调经论》说:“夫邪之生也,或生于阴,或生于阳。其生于阳者,得之风雨寒暑;其生于阴者,得之饮食居处,阴阳喜怒。”将病因与发病相结合,明确分为阴阳两大类,即来自于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,多伤人外部肌表的,归属于阳邪;凡饮食不节,居处失宜,起居无常,房事失度,情志过激,多伤人内在脏腑精气的,归属于阴邪。此外,《黄帝内经》还提出了病因的“三部”分类法,如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说:“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生于风雨寒暑,清湿喜怒。喜怒不节则伤脏,风雨则伤上,清湿则伤下。三部之气,所伤异类。”东汉·张机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相结合,指出:“千般疢难,不越三条:一者,经络受邪入脏腑,为内所因也;二者,四肢九窍,血脉相传,壅塞不通,为外皮肤所中也;三者,房室、金刃、虫兽所伤。以此详之,病由都尽”《金匮要略·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》。晋·葛洪《肘后备急方·三因论》则认为疾病的发生,“一为内疾,二为外发,三为它犯。”隋·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》首次提出了具有传染性的“乖戾之气”。宋·陈无择进一步提出“三因学说”,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三因论》指出:“六淫,天之常气,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,内合于脏腑,为外所因;七情,人之常性,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,外形于肢体,为内所因;其如饮食饥饱,叫呼伤气,金疮踒折,疰忤附着,畏压溺等,有悖常理,为不内外因。”即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,七情所伤为内所因,饮食劳倦、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。“三因学说”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侵袭和传变途径。这种将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病因分类的方法,使中医学病因理论更趋完善合理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中医学对病因的研究不断发展和创新,形成了独特的病因学理论,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。

  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:

  1. 问诊求因

     通过问诊,了解发生疾病的原因客观条件。如外感六淫、疠气,情志内伤,饮食所伤、外伤等。这一方法简便易行,但有一定局限性,有时无法得到正确结果。

  2. 辨证求因

     又称“审证求因”。辨证求因,是以临床表现为主要依据,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、体征来推求病因,为中医探究和认识病因的特有方法。

  中医病因学理论重点研究各类病因的形成、性质和致病特点,探讨各种病因所致病证的临床特征,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。

  本章根据病因的来源、形成过程、致病途径及致病特点,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其他病因